人物
时段
朝代
“释法喜” 相关资源
诗文库 正文
南岳山弥陀塔记绍兴三年五月 宋 · 释法忠
 出处:全宋文卷三七九八、《乐邦文类》卷三
于戏!
生灵之苦,莫苦于杀戮也。
爰自数年以来,寇盗四起,兵火交作,其遭非理殒亡,横尸堕首,填于沟壑者,盖不可胜数也。
加复疫气流作,民亦苦之。
有信士郑子隆者,夙怀善种,悲念特发,观斯罹乱之苦,知怨业之有对也,以怨报怨,安能已矣哉,断惟佛力可以拯济也。
乃运精诚,结同志者万人,共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尊号八万四千藏
愿既圆满,复化檀越,同出净财,僦工砻石,建窣睹波一所凡七级,高三丈有二,立于南岳罗汉洞妙高台之右,藏念佛人名于其中。
萃兹胜利,愿国泰民安,品物咸亨,凡阵亡疫死者,并脱幽沦之苦,趣生净方。
伟哉!
皇觉之道,有折摄二门,调机济物,故释迦现秽土以折之,令起厌苦之念;
弥陀现净土以摄之,俾发忻乐之志。
秽土者,丘陵坑坎之高低,刀兵饥疫之苦恼;
净土者,宝池金地之庄严,法喜禅悦之安乐。
天台云乐邦之与苦域,金宝之与泥沙,胎狱之望华池,棘林之比琼树。
诚由心分垢净,见两土之升沈;
行开善恶,睹二方之粗妙。
因斯以论,则知净秽在此而不在彼也。
体正观之者,达彼刀兵等苦,是亦逆化之一端也。
然履兹痛恶,而凡情迷梦,犹尚以苦为乐,倒置之甚,亦可悲夫。
或曰:忻净厌秽,取舍未忘,岂圣人以二见之道而化人耶?
曰:经不云乎,「虽知诸佛国,及与众生空,而常修净土,教化于众生」。
盖炽然忻厌,不见有忻厌之想,斯为得矣。
窣睹告成于绍兴癸丑岁仲夏日,牧庵苾刍法忠为纪其事,遂稽首赞曰:
劫石可消,惟是窣睹,不倾不摇。
同兹寿岳天长地久,不磨不朽。
遭兵疫者,既脱幽苦,高蹈净土。
惟斯社人,旁及群灵,与其汇征。
善哉佛子,兴此胜事,赞何能已!
圆顿观心十法界图序天圣元年九月 北宋 · 王钦若
 出处:全宋文卷一九二、《天竺别集》卷中、《天台山方外志》卷一九
修观之道曰从行,曰附法,曰托事,唯三而已。
今观心图者,从行之正轨也。
准夫止观,二十五法为方便,十乘十境为正修者,固非于此能备。
若其日用之际,以十界德过升沉鉴我心曲,虽丝发不能自逃,其迁善改过之要乎。
慈云法师示我以观心之图,研味法喜,心乎不忘,置诸座隅,足以自警;
而未见兼人之益,乃复命工形诸篆刻,用广流行,庶几乎仰承于师志也。
宋天圣元年九月既望太原王钦若序。
按:《佛祖通纪》卷五○,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九。
义学编论席解纷 北宋 · 释仁岳
 出处:全宋文卷四○七、《乐邦文类》卷四
空名居士谓无已法师曰:「窃惟传记所载,始自晋时庐山远公与诸信士,结香火之社,愿生西方,乃请社中刘遗民者为誓文。
或曰斯乃教门权渐之方便,若究观根极,其惟息心达本是正修行。
雍州蓝田释法喜,专修禅业。
预知将死,大众忽闻林北有音乐之声,因以告
曰:『世间果报,久已舍之,如何更生乐处』?
乃默而入定。
须臾乐声便止,亦端坐而终。
京师释昙伦,临终有问往生何处?
答云『无尽世界』,于是寂然而化。
今详二师善逝,正是泥洹绝境。
夫何遗身之徒,求生净土,以彼较此,一何粗疏?
愿叩两端,用祛未悟」。
法师曰:「余向者已闻杨公之书,谓极乐为示权,诫乎忻厌取舍之说。
不俟再问,方欲连茹引而伸之。
今蒙致诘,如弦得筈,岂得不发?
所言极乐为权,权必对实也,请试陈之。
为以小乘是权,大乘是实耶?
为以有法是权,无法是实耶?
若谓小乘是权者,且声闻经中,曾无一言劝赞往生十方净土。
故迦叶云:『但念空无相无作,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,成就众生,心不喜乐』。
若谓有法是权者,何但极乐是权,至于泥洹,皆是权耳。
故须菩提云:『若有法胜于涅槃,我说亦复如幻如梦』。
由是言之,忻泥洹而厌极乐,亦犹逃峰赴壑,俱不免于害也。
又若谓『吾不取极乐,亦不著泥洹,旷然无朕,不可拟议』。
若尔,则灭后无生,何殊外道断灭之见。
复有说云:『吾灭度后,十方世界,皆是我身,何必定生西方极乐』。
若尔,则便同圣人普现色像。
傥未證谓證,大妄语罪,其谁当之?
天台智者云:『常人闻生,即作生解;
闻无生,即作无生解。
不知生即无生,无生即生。
横相是非,瞋他求生净土,几许误哉』!
故知法喜不求于乐处,昙伦示归于无尽,斯乃遗情离著之语,必非灭后永寂如空。
凡夫则循业受生,圣人亦随机利见。
法喜灭后,降神于弟子曰:『吾欲露尸山野,给施众生等』。
岂非此身虽谢,彼识犹生乎?
而指为泥洹绝境者,将何以验之?
且夫泥洹此翻灭度,统括诸教,其唯二焉。
若声闻泥洹者,灭见思烦恼,度分段生死,證偏空之理。
理既偏矣,空不能有,故身土皆亡。
此方便之说也。
若诸佛泥洹,灭无明烦恼,度变易生死,證中道之理。
理既中矣,非空非有,故应化无穷。
此了义之谈也。
今未审、喜二师是何泥洹?
若是偏空,未免粗疏。
若是中道,何名绝境。
今之学人,孰不谓即心是佛,触目皆真。
宁劳乎转物同如,亦已乎超毗越释。
及乎根其所自,核其所归,空空然冥若夜游。
实贪恚之具存,何忻厌而不起?
眷富贵如骨肉,顾贫贱如疮疣。
于吾善者,愿欲升之太阶;
于吾恶者,恨不戮之都市。
凡此之类,耻修净土,谓之忻厌者,不知其可也。
《僧传·习禅篇》中,甚有苦节。
谨终之者,或西务安养,或上忻知足,慧真绝粒,以行忏净度,然身以为灯。
僧显现感于弥陀,智晞明见于兜率,莫谓此等皆是习俗粗疏之人乎?
庐山远公,稀代之僧宝。
西域梵众,咸称汉地有大乘道士,每烧香礼拜,辄东向稽首。
岂迷圆顿之教,颛由权渐之门。
刘、雷之徒,皆晋世髦杰,何诡诞而随之乎?
而不知渐门多昧于往生,顿教盛称于净土。
佛言:『读诵大乘方等经典,善解义趣,于第一义,心不惊动,斯为上品往生之业』。
又天亲云:『二乘种人,不生极乐』。
《华严》有劝生之说,《法华》有记往之文。
十方如来,出长舌相,靡不称赞往生彼国。
弥勒问佛,于此世界,有几菩萨生彼佛国?
佛言:『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』。
一一菩萨,已曾供养无数诸佛,次如弥勒者也。
又佛言:『末世法灭之后,特留《无量寿经》,百年住世,接引众生』。
以此證之,如何芥视往生之人,如何蓁塞极乐之路?
所损至大,可不谨乎」!